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回顾 | 雷思温:一本与二元:埃克哈特与司各脱的两条道路

5月10日晚7:30,中山大学哲学系“谦之云讲堂:西方哲学的群峰(第二季: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系列讲座的第四讲以线上活动的方式顺利举行。此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雷思温老师主讲,主题为“一本与二元:埃克哈特与司各脱的两条道路”,并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朱刚教授担任主持。



雷老师首先指出,思想家的创见来自其对时代危机感的把握。同为阿奎那之后的新一代思想家,埃克哈特与司各脱一直在探索如何走出阿奎那哲学的内在困境,重新思考人与上帝的关系。雷老师将埃克哈特的道路概括为“一本”,而将司各脱的道路概括为“二元”。


接续讲座上一讲中吴天岳老师关于阿奎那的主题,讲座首先对阿奎那哲学进行了简要的回顾。阿奎那同样具有属于他的危机意识,这种危机来自于亚里士多德主义传统与基督教传统的调和问题。当时的神学家为缓和这种矛盾提供了不同的思路,而其目的在于同时满足两个目标:既需要让人能够拥有关于上帝的知识,也需要保持上帝超越的不可理解性。阿奎那通过改造亚里士多德的类比学说试图解决这一问题,雷老师将这种其尝试称为“建构中介的努力”,也即将亚里士多德以“实体-偶性”的平行关系为代表的类比关系转化成一种垂直关系,从而能够建立起受造物与上帝的关联。在“存在的多义性”与“存在的单义性”之间,阿奎那所采取的是一种折衷的理解,也即接受“存在的类比性”及其相应的范本主义。通过这一策略,在阿奎那看来,人类对上帝的理解是可能的,尽管这种理解始终是不完满的。


然而这一进路遭到了批评。一方面,类比关系无法确定受造物与上帝在人类理智中的共同尺度,正如司各脱所批评的那样,在对上帝的认识中,除了多义性与单义性两种结果之外并无居间道路的可能。类比性最终会导向多义性的结果,无法保证人对于上帝的自然认识。另一方面,在这两种选项中只有单义性是可接受的。由此,埃克哈特与司各脱都试图通过单义性来克服类比学说。


雷老师将“一本”解释为使得灵魂与上帝得以合一的神性,他将埃克哈特的“一本”思想概括为三点。首先,埃克哈特区分了神性与上帝,在他看来上帝只有在创造时才成为上帝,而无论创造与否,神性都是一,由此上帝为动极,而神性为静极;但二者又是不一不异的,最终同归一体。其次,神性使得灵魂与上帝得以合一,人类有着非受造的灵魂火花,因而能够与上帝相合一;埃克哈特要求破除中介,超越一切的二元对立,这不仅是义理的讨论,同时也有“工夫论”的修行考虑。再次,作为一本的神性甚至是三位一体的根据,在埃克哈特看来,三个位格及其内在关系臣服于作为一的神性。而神性对中介和对立的破除最终表现为自身的“破执”与“断离”,从而最终走向了否定之否定,以及存在与“无”的合一。在修行中需要倒空自己、虚空万物,甚至忘掉上帝。


尽管司各脱与埃克哈特都从存在的单义性出发,然而他们却走向了不同的方向。雷老师认为,司各脱的“二元”来自两个看似矛盾的任务:一方面要保证能在此生此世的当前状态下获得对上帝的自然认识,另一方面上帝的超越性是此生此世所完全无法理解的。由此,司各脱的“二元”意味着此生此世的当前状态与上帝自身的分裂。在这“二元”的一边,司各脱将存在的单义学说看做一个非神学的起点,如雷老师所说,这是一个“敉平的出发点”。这一存在的单义性是反亚里士多德的,因为司各脱的单义性并不能在种属、范畴的意义上来理解,它是超越的“一”。尽管如此,这个“一”仅仅限于有朽的人类理智。在司各脱那里,对上帝的知识分为两种,也即我们对上帝的知识与上帝自身的知识,存在的单义性学说只属于第一种,但上帝完全超出了有朽理智。由此对上帝自身的把握并不是不完满的,而是彻底不可能的。所谓二元,指的就是人类理智与上帝的绝对超越性的对立。在二元的另一边,司各脱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了上帝的超越性:首先,他强调上帝的无限性;其次,他以动力因取代了阿奎那的范式因,因为人与上帝不可能通过形而上学的相似而建立关系;此外他还坚持意志的独立性和自身决定性,取消了理智所具有的指引地位。


雷老师最后总结道,埃克哈特与司各脱都在尝试用单义性来发扬内在性的维度,区别在于内在性的方向不同:在埃克哈特那里,内在性意味着内在于上帝之中;而在司各脱那里,它意味着内在于人类理智的单义结构之中,而上帝因其绝对超越性逾越了这个结构。相对而言,埃克哈特使得上帝的内在性压倒了其超越性,而司各脱则更为有意识地保持了两者的张力关系。


通过埃克哈特与司各脱的努力,一本与二元,以及超越性与内在性的紧张关系延伸至近现代哲学,我们能在斯宾诺莎泛神论式的一本实体中看到埃克哈特的影子,而笛卡尔哲学中我思与上帝的二元张力则更接近司各脱的努力。而笛卡尔对上帝存在的不同证明,也有从二元走向一本的趋势,即最终诉诸自因学说。在此之后,这一关系也体现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如绝对唯心论对康德二元论的超越,谢林对费希特的克服等等。在二十世纪从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到列维纳斯、马里翁的神学转向那里我们也能看到其余音。


在讲座一开始,雷老师曾指出,在阿奎那之后的十字路口,埃克哈特与司各脱将道路引向了两个方向,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确立了后世哲学的不同形态。如朱刚老师所说,雷老师以宏观的视角来把握阿奎那之后埃克哈特与司各脱哲学对近现代的影响。通过雷老师的这次报告,在场同学均获益良多。报告结束之后,同学们就司各脱“二元”所可能导向的断裂、无限性在司各脱论证中的具体含义、上帝之爱与“二元”的关系等提出了问题,而雷老师也予以详细的解答。最后,此次系列讲座的主要组织者、中山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张伟老师对雷老师表示了感谢,本场讲座至此圆满结束。


(撰稿人:潘易植)



编辑:郭俊彤

初审:李顺
审核:王莉婧
审核发布:王丽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